【原创】“侬老好,勿过侬被开除了!”(六)
发表时间:2025-06-23来源:互联网
著作权声明:本文系作者法经(微信号fajinglawyer)原创,访问者可将本文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欣赏或分享至微信朋友圈,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作者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文的任何内容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作者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法经继续讲述:“元代时候,元世祖忽必烈在金中都的东北郊区以琼华岛为重心修建了一座新的都城,就是元大都,这座都城的空间大约有50平方公里左右,基本上等于两个半的金中都。元大都的经营夯实了明代和清代北京城以及今天北京老城区北部的外形和道路格局。”
“哦!”
“明代的时候,北京在元大都的根基上改建,产生了‘凸’字形的都城格局。明代北京城的空间又推广了大约62平方公里。”
“哦!”
“到了清代的时候,北京仍然是都城,基本承袭了明代的范围和结构。”
“哦!”
“到了1911年,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统治落幕,进入中华民国时期。1912年,北洋政府将北京确立为首都。直到上个世纪20年代末的民国时期,北京的空间大约是在700多平方公里左右。”
“哦!”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又一次被确定为首都。在那以后的70多年当中,北京的空间逐渐达到了1446平方公里,是1949年的13倍多。北京日益成为更具备兼容性、多元性的现代化的大都市。”
“是呀!”
“今年正好是北京建都870周年,北京这870年的建都史不但是中国史册上的一个重大时代,也是全球都市成长史上的一个重大章节。从金中都到元大都,再到明清北京城,北京的城市格局和建设特色经过了屡次变化,可是一直坚持着自己别样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蛮厉害格!”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根据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宏观架构,积蓄生生不息的古都文化、丰硕雄浑的红色文化、特点显著的京味文化、蔚然崛起的创新文化,将历史文化守护承继和高品质前行相联结,在新时代赓续相沿、通达兼容、因势而新,显示出大国首都的文化自豪和文明形象。”
“‘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是啥意思呀?”
“‘一核一城三带两区’说的是,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根基,以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为抓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引领区建设。”
“哦!”
“您知道杨载吗?”
“勿晓得……”
“他是元代中期著名的诗人,和虞集、范梈、揭傒斯齐名,并称为‘元诗四大家’。他还是延祐二年的进士,当过承务郎,最高官职是宁国路总管府推官。他当时的名望还是挺大的,作文以气为主,赋诗婉转,颇有创新意蕴。”
“哦!”
“他写过一首诗,名称是《送人二首其二》,内容是:金沟河上始通流,海子桥边系客舟。却到江南春水涨,拍天波浪泛轻鸥。”
“意境好美呀!”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网站所有人,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