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资深业内人士转行前爆料:医疗美容可能是毁容,追求美貌须谨慎(十)

发表时间:2025-08-12来源:互联网

著作权声明:本文系作者法经(微信号fajinglawyer)原创,访问者可将本文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欣赏或分享至微信朋友圈,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作者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文的任何内容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作者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法经继续介绍:“在周代,朝廷设有掌管冰事的官员,专管斩冰、藏冰这样儿的事儿。因为技术条件的限制,在中国古代,藏冰很不容易,所以在隋唐以前,能享用冰食的人很少。皇帝为了表示对大臣的恩宠,在天气炎热的时候会把冻好了的冰赐给大臣。到了唐代,中国开始有了人造冰,在京城当中也出现了卖冰的店铺。但是夏冰的售价非常昂贵,一般人是买不起的,只能‘望冰兴叹’!”

 

“哦哟!”

 

“明清时期,基于藏冰业的高度发展,冰价暴跌,帝都北京城的‘冰食’供货量也越来越大了。北京老百姓就逐渐开始用‘冰食’消暑了。”

 

“哦哟!”

 

“据《燕京岁时记》记载:清代的四大‘冰食’佳品,第一个是酸梅汤,第二个是西瓜汁,第三个是杏仁豆腐,第四个是什锦盘。在《红楼梦》当中,记载有玫瑰露、木樨露、酸梅汤和凉茶等等众多的冰食。而清末民国以来,百姓家在夏季伏天儿最盛行自制绿豆汤、莲子汤和用中草药熬制的暑汤,用来避暑、防热、健身。清代最大的冰食市场是什刹海,什刹海会贤堂的‘什锦冰盘’,是远近闻名的!”

 

“哦哟!”

 

“老北京的冰食花样繁多,而老百姓最喜欢的非酸梅汤莫数了。酸梅汤,中国自古就有。因为老北京人喝的酸梅汤是根据清宫御膳房传到民间的方子配制的,有‘清宫异宝,御制乌梅汤’的说法,所以口味非常独特。据说最精致讲究的酸梅汤,不是用水煮出来的,而是用开水泡出来的。喝的时候也绝对不会往碗里加冰,而是在汤罐外头用碎冰块‘镇’,做到酸而不烈,甜而不酽,冰而不钻牙床。”

 

“哦哟!”

 

“清代乾隆年间,郝懿行写有另一篇《都门竹枝词》。”

 

“啥个内容啊?”

 

“底须曲水引流觞,暑到燕山自然凉。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

 

“哦哟!”

 

“老北京售卖酸梅汤的店铺伙计和小贩们掂打着‘冰盏儿’,就是两个小铜碗,一上一下发出清脆的叮当声,同时吆喝着:‘又解渴,又带凉,又加玫瑰,又加糖,不信您就闹碗儿尝,酸梅的汤儿勒,另一个味儿勒!’孩子们听到门外这个响声,就会向家长要几分钱,飞跑到大门外头,去买自己喜欢的酸梅汤了。”

 

“哦哟!”

 

“老北京的一些药铺在炎热的夏天,还经常在门前摆个长条桌,上面放着药店免费提供的药汤,这些药汤既解渴又祛暑。有一些药铺也在向行人免费提供‘暑汤’喝的同时,施舍一些藿香正气丸的小药包,上面通常印着店铺的字号和‘暑天防热,保重身体’这一类的小字儿,既是社会慈善活动,也是做生意的宣传,从而扩大自家店铺的知名度。”

 

“哦哟!古人啊,也会做广告个呀!真是想不到嘞!”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网站所有人,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